新闻资讯 NEWS

首页  >    >   新闻资讯   >   “可能使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破产”!拜登喊话医药巨头:必须大幅降价

“可能使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破产”!拜登喊话医药巨头:必须大幅降价

发布时间:2024-07-04    浏览量:

【摘要】

据央视财经,当地时间2日,美国总统拜登和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喊话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称其必须大幅降低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的诺和泰(Ozempic)和诺和盈(Wegovy)的价格。截至目前,诺和诺德尚未回应。

拜登在文章中指出,当前数千万美国人正在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作斗争。诺和诺德研发出的诺和泰和诺和盈,可以有效治疗这些疾病,然而,该公司向美国民众收取了高昂的价格,可能比加拿大、德国、丹麦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价格高出数倍。而且不仅仅是诺和诺德,礼来制药的相关药物也收取不合理的高价。

视觉中国(不可商用)-人物-当地时间2024年2月3日,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2024年总统竞选总部,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讲话-VCG111478068036.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478068036

拜登引述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称,相较于高昂的售价,这些药物的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于肥胖症治疗,美国患者每月要支付1000多美元的处方药费用,而每名患者每月用药的生产成本不到5美元,每年也不到57美元,这是不可接受的。 

拜登说,如果美国一半的肥胖成年人服用诺和盈和其他减肥药,每年的总花费可能达到4110亿美元,比2022年美国人在药店购买的所有处方药的开销还多出50亿美元。如果这些药物的价格没有大幅降低,它们可能使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破产。 

截至发稿,美股盘前诺和诺德股价跌1.427%,报140.94美元/股。

WechatIMG3062.jpg

诺和诺德官网6月25日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其研发生产的诺和盈(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的上市申请。诺和诺德称,这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周制剂。

据悉,诺和盈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kg/m2(肥胖),或≥27kg/m2至<30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诺和盈能够实现平均17%(16.8kg)的体重降幅,并为患者带来超越减重的多重健康获益,其安全性得到了广泛验证。

每经原创-Y-医疗、健康、家化日用-成都先导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成都先导、药物研发(每经记者、王昊毅、摄).jp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昊毅 摄(图文无关)

据《每日经济新闻》6月25日报道,虽然获批用于体重管理,但诺和盈也有严格的使用指征。使用者需初始BMI大于等于30kg/m2(肥胖);或在27kg/m2至30kg/m2(超重)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加上此前已获批上市的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诺和泰,诺和诺德目前已有两款司美格鲁肽制剂在国内获批。

需要提到的是,在此次诺和盈正式获批前,国内已经有部分使用者将司美格鲁台注射液用于减重,也就是所谓的“超适应症”用药。通过电商平台、黄牛渠道等,非糖尿病患者甚至达不到超重肥胖标准的人群也可以购买到司美格鲁肽制剂,这一现象给用药安全、糖尿病患者正常用药甚至医保资金规范使用都带来不少隐患。

诺和盈上市后,司美格鲁肽制剂可以“名正言顺”用于减肥,这是否意味着减重者购买到该药物的门槛更低?诺和诺德是否有规范一线临床用药的准备?

对此,诺和诺德方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诺和诺德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处方药的销售,仅与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签约分销商进行合作。在日常经营中,诺和诺德对销售渠道进行严格管理,对经销商进行定期拜访、审计,严格要求经销商在药品的分销环节上合规合法。同时,公司严格禁止非适应症推广。

同时,诺和诺德方面也提醒称,此次获批的用于成人长期体重管理的诺和盈,该产品尚未上市,以及已在中国上市的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的诺和泰均为处方药。这两种药物分别用于治疗两种疾病,不可互相替代。处方药须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士开写处方后凭处方购买,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有资质的医疗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用药。请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并通过正规授权渠道购药,以确保用药的有效和安全性。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财经、盘面信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陈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